网站首页 文秘写作 工作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 求职离职 名人名言 党团范文 励志 优秀作文 思想汇报 经营营销 汇报总结
  • 名言警句
  • 爱情名言
  • 经典名言
  • 名言名句
  • 英语名言
  • 爱国
  • 小小文档网 > 名人名言 > 爱国 > 传承“七六”爱国护校斗争精神,书写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崭新篇章

    传承“七六”爱国护校斗争精神,书写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崭新篇章

    时间:2023-07-16 19:10:17来源:小小文档网本文已影响

    胡连利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1932年7月,保定二师的青年学子,在党的领导下,用慷慨悲壮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谱写了一曲“爱党、爱国、爱民、爱学”的英雄乐章,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在冀中红色革命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七六”爱国护校斗争深刻展现了中国青年对党忠诚、爱国为民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担当,为文化古城保定增添了厚重的革命底色,也成为保定学院百年校史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今年是保定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90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也即将胜利召开,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缅怀“七六”英烈的革命事迹与英雄情怀,对于我们弘扬古城革命传统,传承学校红色基因,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使命,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对广大青年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建设所作的历史贡献作了深刻精炼的总结,称赞广大团员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党忠贞不渝,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中国革命胜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追忆峥嵘岁月,1932年7月保定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革命青年救亡图存、爱校爱学的重要革命斗争,是河北乃至华北地区党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保定学院百年红色基因的重要源流。

    1904年,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先驱严修先生创办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909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随省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保定二师”。在教育报国、人文底蕴和五四运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学校较早建立起完备的党团组织,为保定市、河北省党组织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2年学校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初,由育德中学考入的学生党员刘承诰和由北京大学转来的国文教员王岑伯是最早的共产党员。到1923年底,二师学生中已有共产党员4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6人。1924年学校建立了党小组,刘承诰任组长。1925年,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刘承诰任书记。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党的外围组织成员约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工作地均设在二师,保定市委首任书记由二师学生侯薪担任。二师的党团组织积极发动党团员学生,利用寒暑假在河北中南部50余个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在20多个县建立了党支部,为河北省党的早期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31年,二师学生王禹夫受党组织委派,以“北方人民出版社”之名,秘密编印出版上万册包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基础》在内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二师学生还积极通过“保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开展群众革命运动。当时的保定二师成为中共保定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基地,河北省革命活动策源地和核心地,被称作“北方小苏区”。这为保定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东北三省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领导下,保定二师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深入城乡积极宣传抗日反蒋救国主张,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恐慌。1932年5月中旬,河北省教育厅督学鲁清泉来保定进行调查,宣布学校提前放假,并拟定改组保定二师议案:开除贾良图等35名学生,勒令40多名学生休学;
    撤换进步校长张腾霄,任命萧世钦为校长;
    将学校改组为乡村师范。中共保属特委根据河北省委的指示,发动学生开展爱国护校斗争。6月15日,贾良图、曹金月、杨鹤声等组成的留校代表团说服守门的工友打开校门,进驻学校并派学生代表通知回家的同学返校。6月22日,军警荷枪实弹包围学校。被围在校内的人员共计60人,其中学生58人,厨工2人。后来到达的学生在校外参加护校斗争后援会工作。在中共保属特委领导下,留校学生推举成立护校委员会,建立了武装护校团,粉碎了敌人断粮、断电、诱骗、恐吓等阴谋,全面开展护校斗争。自6月22日至7月6日,58名护校学生与反动军警斗智斗勇15天。7月6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从学校西北角扒开围墙,用木头撞开学校大门,用机枪、步枪向校内学生射击,同学们奋不顾身、与敌肉搏,王慕桓、贾良图等8人当场壮烈牺牲,边隆基身负重伤,还高呼杀敌,后牺牲于医院。38名同学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9月7日,曹金月、杨鹤声、刘光宗、刘玉琳4位同学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在护校遇难的13名烈士中,有12名共产党员和1名共青团员,其中年龄最大的2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

    “七六”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中国青年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爱校爱学的英雄篇章,熔铸形成弥足珍贵的“七六”精神,成为从二师到师专再到保定学院的百年校魂,薪火相传。

    一是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的政治品格。我们党坚强组织领导下的保定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在党的发展史和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1991年视察河北时所赞誉:“1932年发生在保定师范学校的‘七六’护校斗争,以及后来的冀南、冀东暴动,都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和意义,一方面是源于我们党的严密组织和坚强领导。1932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派黎亚克(李之道)来保定改组保属特委,黎亚克任书记,二师新制7班学生曹金月任组织部部长,新制7班学生杨鹤声任宣传部部长,新制7班学生贾良图任秘书长,新制9班学生王义顺任团特委书记,新制10班学生臧伯平任西关区团委书记,这成为“七六”爱国护校斗争的直接领导组织。另一方面则与广大青年党团员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政治品格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在“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分化、利诱,58名护校学生无一人动摇;
    面对反动军警穷凶极恶的刺刀、枪弹,13名烈士无一人退缩;
    面对牢狱的铁窗、刑讯,38名同学无一人变节。13名烈士用党的先进理论和英勇献身的斗争实践唤醒更多民众、推动革命发展。朱韬同志“我愿在革命的烈焰中火化,把骨灰在时代的风暴中播扬”的豪迈诗句成为“七六”英烈“对党忠诚、为党尽责”政治品格与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也成为一代代师生入校的第一堂党课与思政课,无数青年学子以“七六”英烈为楷模,响应党和国家召唤,在祖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无私无畏、英勇向前。

    二是爱国救亡、担当为民的爱国情怀。保定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救亡革命斗争,是对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的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运动,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赋予强大的精神能量,也成为“七六”英烈挺身而出、开展爱国救亡革命斗争的精神原动力。“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在护校护学基础上,有力发挥了打击蒋介石反动专制统治、团结凝聚抗日救亡力量、传承爱国进步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奏响了“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爱国主义壮歌,为保定学院铸就了爱国为民、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传统。百余年来,保定学院以爱国为民、立德树人的优良校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胸怀“国之大者”、可堪大用的优秀人才。从创办贫民子弟学校、教穷苦孩子认字读书的贾良图、曹金月,到亲历护校斗争、创作红色革命经典《红旗谱》的梁斌,从为革命理想南征北战、英勇献身的我党早期革命军事家唐澍,到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突破层层阻力回国报效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从奉行“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的“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到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爱国为民精神深深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一代代青年学子心系祖国、植根人民、造福社会,用担当奉献让“七六”爱国为民精神薪火相传。

    三是知行合一、追求真理的爱学精神。严修先生本着“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的教育理想兴学办校,为保定二师奠定了教育报国的初心宗旨。以“七六”英烈为代表的青年学子,将追求真理与报效祖国紧密相联,将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紧密相联,用生命和热血践行学理与真理的有机统一,为学校奠定了知行合一、追求真理的爱学传统,积淀了学校厚重的科学基因和文化基因。20世纪30年代,校长萧世钦大力倡导“三杆教育”,在全国开师范生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的先河。分别以“枪杆、锄杆、笔杆”,强健学生体格,锻炼保家卫国能力;塑造劳动美德,涵养自食其力能力;
    掌握思想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拥有知行合一理念和真才实学本领的优秀人才。90年来,从学校走出省军级领导干部60多人,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近30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作家、诗人近20人,十余万扎根基层的优秀毕业生为我国基础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邓小平同志接见的新中国首批11位特级教师中就有两位是保定学院毕业生。新世纪以来,学校践行德业兼修、知行并重校训精神,抢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升格建设本科综合院校,全面推进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大力提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水平,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列为“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试点院校,跻身全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开启了新时代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治学为学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号召广大青年: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激励新时代青年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谱写青春篇章。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正是新时代保定学院学子赓续“七六”精神,听从党和人民召唤、担当使命任务的青年先锋典型代表。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计个人得失,带着户口到新疆且末任教,吹响了“到西部教书去”的青春号角。20余年来,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奔赴新疆、西藏等地,融入西部、扎根基层,为边疆稳定、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团根聚生,就像沙漠红柳、戈壁胡杨和高山雪莲,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20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报社专栏推出“追寻百年团史上的精神路标”,遴选出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矢志奋斗的青年榜样,以侯朝茹等为代表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光荣入选,成为新时代青年听党指挥、跟党奋斗的精神旗帜。熔铸形成的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爱国为民、勇担使命,爱岗敬业、团结群众的西部支教精神,成为新时代保定学院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西部支教精神与“七六”精神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保定学院红色基因薪火传承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是一所高校最重要、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学校办学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的历史积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勇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感人事迹,清晰呈现出90年来学校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轨迹。一代代保定学院人勇立时代潮头、肩负时代责任、传承红色基因,将“七六”精神有机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祖国独立富强、社会发展繁荣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

    近年来,学校将传承红色基因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三全育人”机制建构一体推进。建设“一轴两翼三维五馆”德育基础设施,复建二师校门和二师红廊,建设文化名人景观园,成立吕正操革命精神研学中心,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作品,让红色校史成为联接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深厚育人资源。将红色校本文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以红色校史为主题开设“视听红课堂”,讲授主题国旗课、党史课、团日课,用红色校本资源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探索实施“七大育人工程”,建构“三位一体、以文化人”红色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将人生理想与祖国命运、人民需求紧密结合,扎根边疆、服务基层、建功立业。西部支教精神是“七六”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璀璨绽放,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重大育人成果。

    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与“七六”爱国护校英烈交相辉映,是中国青年堪当大任的生动写照。“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与90年前“七六”爱国护校斗争时期相比,我们的祖国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广大青年矢志向党、爱国为民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本色不改。在革命年代是一腔热血,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惜英勇献身;
    在建设时期是一片丹心,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正如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成员苏普在给母校的信中表示:“如果说启钥民智是‘七六’革命先辈的理想追求,那服务西部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担当。”李桂枝在2014年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我们的入学教育就是学习‘七六’爱国护校斗争精神,给我的感受特别大,烈士为了祖国和人民敢于奉献自己的生命,从中我学到了爱国和担当,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和平时期爱国的方式就应该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作贡献。”“七六”英烈的爱党爱国、无私无畏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一代代青年学子的精神血脉,成为新时代青年听党指挥、跟党奋斗的精神路标。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深情寄语青年: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从“七六”英烈到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感人事迹充分证明: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听党指挥、跟党奋斗,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挺身而出,在党和国家需要时勇于担当,才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时代发展潮流,成就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今日中国。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无私无畏、牺牲奉献,在革命斗争中追寻信仰之光,在建设实践中执着坚守,中华民族才一步步向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坚实步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好青春,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传承。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说到:“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新时代青年学子要以“七六”爱国护校英烈与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听党话跟党走,涵养坚定信念,主动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与人民“大我”,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
    要珍惜韶华、刻苦求知,勇于创新创造,在真学实练中增长才干,在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中锤炼过硬本领;
    要砥砺精神、磨练意志,矢志艰苦奋斗,淬炼不惧艰难、不避险阻、不怕牺牲的革命情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904年,严修先生秉持“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教育报国理想创办了保定初级师范学堂,从建校伊始就把学校发展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联。学校历经黎锦熙、潘梓年、李苦禅等名师先贤的弘文励教,积淀了独有的校本传统和人文底蕴。正是缘于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教育报国的初心宗旨,学校才有了“红二师”和“北方小苏区”之称,也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为学校百余年来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对党忠诚、爱国为民的红色基因。今日的保定学院作为保定市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院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拥有本科专业近60个,在校生16 000余人,逐步建构形成面向保定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因时而进、开拓创新,启动顶岗实习西部支教新模式,依托水润雄安文化网站、志愿服务实践、京津保联动发展研究院等平台为服务国家积极作为,不断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保定学院将坚守教育报国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七六”精神、西部支教精神、红色校本传统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六个坚持”走好新时代教育赶考路。

    坚持旗帜鲜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中最首要的要求就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放在教育发展“九个坚持”的首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办学治校提出了根本要求和遵循。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也是弘扬“七六”精神、传承红色校本传统的核心要义。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教育带领全校师生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讲忠诚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强化忠诚核心、拥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把“七六”先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中,把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服务人民的师者大爱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成果中。

    坚持学思践悟,用党的创新理论定向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把教育摆在了“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多次到高校调研考察,组织召开系列重要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提出并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把弘扬“七六”精神、传承红色校本传统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学懂是前提,要坚决落实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和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制度,把学习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与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相结合,在党的历史、红色校史中深刻感受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血脉传承、历史价值和指导作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理论水平。积极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究,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聚力提供学理支撑,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脉络化、立体化、成果化。弄通是过程,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红色校史教育贯通起来,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必然性、理论逻辑性、实践科学性。做实是目标,要紧密结合百年党史和红色校史,进一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指导实际的作风,弘扬革命先烈、杰出校友、优秀群体的政治品格和高尚人格,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聚焦发展问题、工作实践、师生需求,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社会需求的迫切问题、基层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切实把理论学习转化为破解难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学校在新时代绽放更灿烂的光华。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引领,深入发掘红色校本思政资源,用好德育设施资源,讲好榜样故事,将“七六”精神和西部支教精神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领域,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坚决树牢“大思政”观,积极围绕冬奥精神、乡村振兴等时代题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密码,健全完善培育红色传人长效机制。在六个方面重点发力: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指挥、跟党奋斗,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爱大德。教育引导学生增长知识才干,刻苦求知、丰富学识。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奋斗精神,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勇毅向前。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养成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坚持以“经师”与“人师”相统一为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校本资源优势,将红色校史和杰出校友、优秀群体事迹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以红色基因传承引领师风、教风,强化教师为教为学的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课堂第一责任人职责,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积极以“红色”为基调、为主题培树师德先进典型,让红色历史光芒照进现实,接续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入职校史教育、专题纪念活动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校本意识和自我修养,以红色基因培育青年教师师德、涵养内生动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建设,推进教育质量保障的体系化和标准化。加强教研室、备课中心等基础教研单元建设,多种形式引导激励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多维度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着力统筹资源调配,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重点项目等培育优秀教师团队,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管理服务效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责任使命,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的价值所在,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成就学生。将科学管理与人性服务相结合,把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结合,不断拓展管理育人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不断加强、完善管理服务对知识教育、道德教化、价值塑造的保障功能。切实以学生为圆心,建构高效管理、暖心服务、人文环境、后勤保障协调联动的“管理服务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对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维度的研究,以管理服务的有效性、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动性。在评优、入党、助学金评选等关系学生利益的重要事项上,坚决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以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滋养学生心灵。关心关爱学生,及时关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困惑,心贴心沟通、一对一服务,帮助学生破茧成蝶、成长成才。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要主动把握中央和省市地方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校内部形成与社会改革、经济转型协同呼应、对接合作的预测机制、联动机制,积极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紧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聚合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实践制度,以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推动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分配激励措施改革、产教融合战略改革。积极建构“学科—专业—实践—管理”相贯通的“人才培养工作圈”,打造“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创新体系”相融合的能力养成同心圆。健全教育教学过程评价考核办法,充分激发广大师生教书育人和受教成才的生机活力。推动深化改革和立德树人有效衔接,推动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双引擎”同向发力,真正让改革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内生动能。

    保定学院百余年发展史,是一部与祖国同拼搏、共奋进的成长史,是一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的育人史,从“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到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一代代杰出校友和优秀教师用他们的赤诚情怀和奉献担当为学校印刻下鲜明的红色标识。百年风华正茂,人间正道沧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时代变革中育新机、开新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书写新时代教育报国的崭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爱国红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感爱国事,承爱国志中原商报·科教研究(2021年5期)2021-03-23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14期)2019-09-10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爱国学·晒佳作中国漫画(2018年1期)2018-12-05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爱国学·晒佳作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推荐访问:育才 护校 爱国

    • 文秘
    • 范文
    • 文秘知识
    • 书信条据
    • 行政
    • 求职离职
    • 名人名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