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秘写作 工作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 求职离职 名人名言 党团范文 励志 优秀作文 思想汇报 经营营销 汇报总结
  • 新闻
  • 广告
  • 论文
  • 邀请函
  • 接收函
  • 调档函
  • 决心书
  • 借条
  • 小小文档网 > 文秘知识 > 邀请函 > 人教版物理总复习专题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人教版物理总复习专题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时间:2021-05-13 12:03:49来源:小小文档网本文已影响

    教学设计 课 题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年 级 学 科 物理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时间 学 习 目 标 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团结合作学习精神。

    学习重点 (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理解S与h的关系。(3)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学习难点 不能单独操作;
    实验数据记录不准确,特别是移动距离的测量和移动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读取时非常困难的。

    器材 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滑轮、细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并让学生回答额外功产生的原因?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让学生预习并提问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1)操作方法:
    1、测出钩码的重力G,并记录表中;

    2、如图,把滑轮组和刻度尺安装好,从刻度尺读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 的位置;

    3、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G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所示拉力F的值 ,从刻度尺读出钩码升高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记录数据在表格中。

    4、算出总功、有用功和机械效率。

    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调零,并来回拉动几下挂钩,看是否卡壳;

    2、组装滑轮组时,把钩码挂在动滑轮上,以免翻滚,脱槽;

    3、要竖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要静止读数。

    4、计算时保留一位小数。

    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
    一人负责组装,一人负责钩码上升高度和测力计移动距离测量。

    一人负责拍照测力计并读出测力计示数。

    一人负责观察、指挥和记录。

    。同时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教师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根据1、2次实验数据计算出的总功和有用功,然后在计算出机械效率,总结出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时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 根据2、3次次实验数据计算出的总功和有用功,然后在计算出机械效率,总结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的关系, 实验结论:
    (1)比较1、2两次实验,可得的结论: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2)比较2、3两次实验,可得的结论:不同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教师点拨:
    于W总总是大于W有用,所以η<1;

    ②从实验可见,不同的滑轮组,η的值一般不同;

    ③在实验中,对于已经组合好的滑轮组,只要用尺测出了钩码上升的高度h,数出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n,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来,即s=nh。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如图3所示,物体A的质量是100kg,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5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若A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物重的1/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5s内拉力的有用功是______J,拉力F是______N。(g取10N/kg) 2.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要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物重1000N,而绳子最多只能承受400N的拉力,请你帮他在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绳子绕法。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我们测量的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移动距离的测量和移动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读取是难点,所以测量过程会带有很多困难,我们要想办法克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作业 布置 练习册中有关实验的习题。

    课 后 反思:
    此实验是中考当中重要的一个探究实验,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几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我认真备完课,但在实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

    由于器材太多,需要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由于我没有事先列好单子,当时时间又非常紧张,让几个学生课间去帮忙,最后还是少取了钩码,和老师联系后,又让学生跑了一趟。当时真的后悔应该前一天就去实验取器材,也不用这么手忙脚乱。

    二、过高估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我引导,讲解,演示完组装滑轮组后,真正放手让学生们动手时,有些学生还是不会绕线,无从下手,小组合作也不好,只有组长动手,其他同学也不知道配合,结果绕线方法我再次讲解,甚至一组一组手把手去教,浪费了不少时间。

    总之,对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估计不足,导致课堂上,对于学生数据不足的突发事件处理不灵活,这也是我教学经验不成熟的表现。课后对突发事件的思考,带给我种种灵感,让我深刻体会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充分备课、备学生,也体会到,你讲到了学生不一定理解,你演示了学生不一定看会。一定要学生真正自己动手,才能理解掌握实验的内涵和本质。重新备课,再录一次,争取有所突破。

    推荐访问:

    • 文秘
    • 范文
    • 文秘知识
    • 书信条据
    • 行政
    • 求职离职
    • 名人名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