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秘写作 工作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 求职离职 名人名言 党团范文 励志 优秀作文 思想汇报 经营营销 汇报总结
  • 入党
  • 誓词
  • 自传
  • 转正
  • 意见
  • 志愿书
  • 入团
  • 入团志愿书
  • 小小文档网 > 党团范文 > 誓词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时间:2021-11-30 00:10:30来源:小小文档网本文已影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

    B.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C.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D. 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邪曲之害公也B. 蝉蜕于浊秽 C.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 然后以六合为家 C.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朝列,班列。

    C. 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D. 其文约,其辞微微:卑下。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语言表达 6.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根据《伶官传序》的内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唐庄宗(李存勖)进行评价。

    7.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②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④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起义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过秦论(中)(节选) 贾 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
    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
    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
    繁刑严诛,吏治刻深;
    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注]元元:善良。

    9.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10.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
    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课文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也能从客观上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②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13.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犯了什么错误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把“连横”改为“合纵”,把“合纵”改为“连横”。

    2.【答案】C 【解析】A项“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蝉”,名词作状语。D项“祖”,名词用作动词。

    3.【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A项,介词,用。B项,介词,把。C项,介词,凭借。

    4.【答案】B 【解析】A项,短:诋毁,说坏话。C项,迁:放逐。D项,微:含蓄隐晦。

    5.【答案】C 【解析】C项,均为动词,坐着。A项,动词,攻伐;
    动词,砍伐。B项,动词,非正式的,临时委任的;
    动词,给予。D项,名词,是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介词,除了,除非。

    6.【答案】褒:意气昂扬的庄宗犹如草原上的雄狮,气吞山河,傲视一切,可谓壮哉! 贬:沉溺优伶的庄宗犹如丧家之犬,仓皇北顾,身死国灭,岂不悲哉! 【解析】本题要求从褒和贬两个角度来评价唐庄宗,从课文内容来看,“褒”应评价其继承父志取得成功,“贬”应评价其为伶人所困身死国灭。另外还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7.【答案】①“汉书”应用书名号;
    ②“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使命”后加“的事迹”;
    ③删掉“不能屈”后面的逗号;
    ④语序不当,应将“经常”移至“运用的”前。

    【解析】 8.【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9.【答案】C 【解析】“功臣之后”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患”作“忧”的宾语,句子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11.【答案】B 【解析】选文的观点是“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所以说“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错。

    12.【答案】①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②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
    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解析】 13.【答案】(示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夺天下时所用方法,路线不变,政令没改,废王道而行暴政,先诈力而后仁义;
    秦二世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终于身死人手,以致最后亡国。

    【解析】参考译文:
    秦灭商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互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
    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表现执政才能的最佳时机。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
    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
    接着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
    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
    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
    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
    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的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面貌一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
    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使得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然而,)秦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
    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
    百姓穷困至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
    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群臣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推荐访问:

    • 文秘
    • 范文
    • 文秘知识
    • 书信条据
    • 行政
    • 求职离职
    • 名人名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