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秘写作 工作范文 文秘知识 条据书信 行政公文 求职离职 名人名言 党团范文 励志 优秀作文 思想汇报 经营营销 汇报总结
  • 求职
  • 邀请函
  • 自荐
  • 感谢
  • 介绍
  • 接收函
  • 道歉
  • 表扬
  • 慰问
  • 小小文档网 > 条据书信 > 道歉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套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08 09:02:42来源:小小文档网本文已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1《地球的表面》教案 课题 地球的表面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重点 重点: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难点 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并描述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引入:引导学生完成单元起始页的课前调查,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并揭示单元主题“地球表面的变化”。

    2.提问:(教学提示:展示从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地球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预设:不是本来就有的。)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预设:地壳运动、大自然的力量使地球的样子发生了变化。) 3.揭题:本节课将学习“地球的表面”。(板书:地球的表面) 根据地球表面样子的图片思考地球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

    设计意图:图片上的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此时,通过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1.提问:(教学提示: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预设:地球的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海洋分布很广,大陆分布不均;
    海洋分布多,而大陆分布很少;
    陆地大概占地球表面的30%,海洋大概占70%,海洋比陆地多很多;
    陆地大部分分布在北边,海洋多在南边;
    地图上的陆地颜色不同,高度也不一样。) 2.小结: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探索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展示:展示我国的地形图。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根据活动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

    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然后帮助学生完善。

    5.小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多平原。按照起伏高低和形态的不同,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原低又宽广,高原高又宽广,山地比较高、有点陡,丘陵坡度较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交流、研讨: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帮助学生认识到,整个地球的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使学生对地球的地表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设计意图:观察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这个活动是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探索、根据资料完善、分组汇报、教师帮助完善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及其特点、影响因素有深入的认识。

    拓展 交流:你们居住的地方呈现出怎样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实际描述它的特点。

    提问: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提示:可根据课堂时间回答或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课堂 小结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板书 教学 反思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从太空中俯视地球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其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观察我国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最后,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猜测形成原因,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记录下来。如此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迹可循,更加完整与严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2《地球的结构》教案 课题 地球的结构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重点 重点: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组成。

    难点 难点:了解地壳的运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引入:通过第1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2.提问:(教学提示:展示火山口的照片。)看到这张火山口图片,你们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预设:地球的中心是像这样一层层往外扩大的;
    地球的内部应该很烫;
    地球内部可能是液体。)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结构”。(板书:地球的结构) 引导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样的,而且能够根据图片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简单的猜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地球的结构 1. 讲解:(教学提示: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完成活动帮助卡。

    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观看视频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动手制作地球模型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小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自主探究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意图:3个研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当学生能够运用前面了解到的现象来支持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时,说明他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

    拓展 拓展:地壳运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它们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课堂 小结 小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板书 2.2 地球的结构 教学 反思  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了一个岩浆涌动的火山口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此时提问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并且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了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然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分别是整体认识地球结构、具体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通过对3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既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课题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知道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重点 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引入:展示本课首页的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出现了隆起、断裂等现象。

    2.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预设:因为板块相互碰撞摩擦。)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预设:小地震时,身边的物品会微微颤动,大地震时,房屋可能会倒塌;
    地震发生时房屋会倒塌,地面上的物体会晃动,让人措手不及。)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预设:地震会让地球上的物体有微小的移动;
    地震会使地层构造发生变化,形成高原、海沟、裂谷、山脉。) 3.揭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路面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提出本课聚焦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交流: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有依据地猜测地震形成的内部原因。

    2.展示:全班展示交流,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课件出示断开的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教学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提问: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预设:地震时,房屋在摇晃。)是从哪里了解到的?(预设:从电视或网络上了解到的。)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预设:地震会使地表出现塌陷;
    会引发泥石流。)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4.小结: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板块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火山、地震的高发地区。板块会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

    5.交流:指导学生分享地震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成因、搜集证据、建构解释三个过程,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识,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同时,通过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拓展 课堂 小结 小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
    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
    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选择跳窗逃生。

    板书 教学 反思 亲历地震的学生只是少数,只凭借教材上的几个事例和图片,还不能使学生对地震有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首先展示地震后的路面的图片,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中。然后按照“由内部原因到外部现象,再回归生活实际”的顺序进行3个探索活动:了解地震的成因;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及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制成海报,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树立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结合探索环节的相关活动进行研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本课中获得的证据建构更加科学严谨的解释,帮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及了解到的真实情景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课题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4课。在第3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重点 重点: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引入:地壳运动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你们见过火山喷发的情景吗?(预设:火山喷发时会惊天动地,烟柱腾空而起;
    火山喷发时会有很多烟,会流出岩浆。) 2.揭题: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板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本课聚焦的三个问题,呈现了单元概念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意在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成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的思维线索。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来了解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2.指导:指导学生全班展示交流,将学生的观点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小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形成许多火山岩小山,可能会形成火山口湖,也可能会增加一块陆地。

    探索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引导: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对火山喷发的成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2.出示:课件出示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等,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3.交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模拟实验方法,其他小组补充。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根据实验帮助卡和温馨提示,做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教学提示: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 5.小结: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沿地壳中薄弱地带上升,最终喷发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探索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引导: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并总结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2.小结:火山喷发会给自然环境、人类的生活带来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火山喷发对自然环境也有一些积极影响,比如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学生阅读并思考 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来了解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再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火山喷发的内部成因。模拟实验时,“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与自然现象是一一对应的,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每一种现象的意义。从火山喷发的外部现象入手,是为后面进行模拟实验奠定认知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研讨,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

    拓展 除了课本上列举的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喷发、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课堂 小结 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带来灾难,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它对自然环境也有一些积极影响。

    板书 2.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 反思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提出三个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同时,体现了本课与前一课的联系:火山喷发与地震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然后,按照“由外及里”的顺序进行3个探索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通过资料从正反两个方面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指导学生从利和弊两方面认识自然现象。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各项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5《风的作用》教案 课题 风的作用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材对风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风也是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呈现风蚀桥的照片,学生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在思考:“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这是本课要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探索,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这是一个由猜测形成观点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风的作用的初步认识,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明确了实验目标。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第三个活动是了解更多的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教科书提供了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学习、分析这些资料,加深对风蚀作用的了解,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第四个活动是总结风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三部分——研讨,教科书设计的三个研讨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
    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火山、地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风的作用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从电视、网络和书籍中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有的学生也许到过风蚀地貌地区,看过真实的风蚀地貌。但是他们对这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具体原因及过程并不清楚。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分析图片和研讨,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2.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重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力量对岩石的影响,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相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难点 难点:探究风的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岩石(砂岩)、砂纸、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造地球表面的样子。其实,作为地球外部圈层的大气层也在对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风。

    2.展示:课件展示风蚀拱门的图片,介绍风蚀拱门就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3.提问: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预设:风日积月累地吹动地球表面的沙石尘土,从而改变地球表面;
    风是通过它吹的力量,把移得走的东西移走,移不走的就留了下来。) 4.揭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风的作用”。(板书:风的作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开始思考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1.交流:结合风蚀拱门图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2.展示:在黑板上汇总学生的观点。

    3.小结:风卷起沙子不断吹在岩石上进行打磨(磨蚀),最终形成了风蚀拱门的样子。

    探索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1.引导:课件出示岩石、砂纸、放大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和温馨提示,进行实验。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 展示:课件展示沙漠、戈壁、雅丹地貌、风蚀蘑菇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交流学习,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研讨,并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4.小结:风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改变,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风的作用是缓慢的。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研讨 设计意图:基于聚焦问题交流关于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聚焦环节的图片及讲述,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风的作用”的初步认知,成为他们交流“看法”的依据,也是进行模拟实验的目标。再通过分析、学习资料,加深对风力作用的认识。总结活动促使学生回顾并梳理对“风的作用”的认知,完善相关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震与火山喷发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内部力量的表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风作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对地球的改变有什么特点呢?对于两者你还有哪些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们交流讨论。

    课堂 小结 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板书 2.5 风的作用 教学 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会从电视、网络中获得一些相关信息,甚至可能去过某些地区旅游。但他们对于这种地貌形成的具体原因及过程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介绍风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同时呈现风蚀拱门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思考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聚焦本课的主题。然后,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针对聚焦问题进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引发大家共同进行讨论,最终达成比较一致的猜测。接着,进行模拟实验,指导学生注意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并将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观察到现象后对“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进行解释。之后,再进行“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的探索活动,适当补充资料以完善学生对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的认识,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最后,通过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较,加强对“风的作用是缓慢的”的认识,从而达到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6《水的作用》教案 课题 水的作用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
    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本课对应的是第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的猜测,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式,建立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清楚作为地表流水,降雨、河流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认识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认识。最后,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分析、解释地震、火山喷发、风、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2.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知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 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难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预设:水可以保护地球;
    水可以让植物生长;
    外层的水可以改善地球的环境。)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预设:从地下来的;
    地球有时会下雨,就形成了地面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水蒸气变化而来的。) 2.出示:适时出示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循环的图片,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地面水会不会有枯竭的一天?(预设:地面水不会干涸,因为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3.提问: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预设:雨水和河流会把土地冲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由于地表受到冲击,泥沙被带到河里,会使河床抬高;
    雨水长期击打会让地表变得坑坑洼洼,河水会把地表有些地方冲成一条一条的渠(qú)道,长期积累会让土地样貌变得不平整。) 4.揭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水的作用”。(板书:水的作用)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三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认识到,地面水不会干涸,因为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在此基础上,再聚焦到本节课要研究的两个问题,在揭示研究主题的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出示:课件出示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水。

    2.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模拟实验方法。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侵蚀作用会造成水土流失。

    探索二: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1.展示:课件展示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

    2.出示:出示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图片。

    3.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片,并结合资料试着分析河流对地表有什么改变?(预设:乾坤湾主要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由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5.小结:(1)降雨会侵蚀土地,造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就是这样形成的。

    (2)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凹进去的河岸可能是河水带着泥沙不断冲刷造成的,凸出来的河岸可能是泥沙沉积下来造成的。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就是这样形成的,河流速度减慢,带不动泥沙,泥沙就沉积下来了,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学生分组讨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水”对于土地的影响。同时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教科书提供的文字资料,印证了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也丰富了他们对河流改变地形地貌的认识。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及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并为下一课的总结打下基础。

    拓展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水的侵蚀作用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农田,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活中你看到过水土流失现象吗?为了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课堂 小结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水的作用和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一样,都会给地表样貌带来改变。地震、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
    风的作用、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板书 教学 反思 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地面流水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研讨:“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认识到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由此再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上来。其次,在明确研究主题后,引导学生完成2个探索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降雨的侵蚀作用真的改变了地表的形态,理解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丰富他们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最后,在探索活动进行的同时,完成三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加深对“水的作用”的理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任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案 课题 总结我们的认识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经历了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选项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帮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
    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释。最后,学生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对对比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进行细致地指导。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2.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重点 重点: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做出解释。

    难点 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无孔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谈话: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所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 2.揭题: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总结我们的认识”。(板书:总结我们的认识)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意在帮助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其演变,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 1. 引导:引导学生翻看自己的《学生活动手册》,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引导学生先独立记录,再组内交流总结,最后通过全班研讨的形式共同总结影响因素,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预设: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 2.交流:引导学生重新观察第1课中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结合黑板上记录的“影响因素”,对每一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总结,最后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探索二: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讲解: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2.提问: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具有侵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呢?(预设:可以在土地上种植植物;
    尽量使地表是平缓的。) 3.谈话:植物对雨水的侵蚀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

    4.出示:课件出示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无孔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5.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6.研讨汇报:指导学生研讨并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7.小结: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此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8.引导:引导学生交流实验后的想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意图:集体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解释”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并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本课做出的解释更加科学严谨,符合自然界的真实情况。通过比较,学生能体会到在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证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不仅是模拟实验还是对比实验,要明确实验中每种实验材料代表什么,如泥土代表实际的土地,覆盖在表面的植物是用来研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喷水器喷出的水代表雨水。

    拓展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人类自身活动改变地表形态的事例吗?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与老师同学们交流讨论。

    课堂 小结 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此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板书 教学 反思 经历了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单元最后一课,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梳理,帮助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其演变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

    第二部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影响地面流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气候特征、局部地形、地质构造、植物覆盖等。本课主要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因为植物覆盖程度往往与人类的活动相关。人类砍伐森林、不正确地翻耕土地等都会影响到该地区植物覆盖率,使得该地区流水侵蚀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有无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程度的差别明显,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推荐访问:上册 教学设计 五年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套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科学教案 地球的表面作业设计

    • 文秘
    • 范文
    • 文秘知识
    • 书信条据
    • 行政
    • 求职离职
    • 名人名言

    推荐访问